核心提示:中國餐飲業保持穩定增長近幾年,中國餐飲業保持穩定增長,年增長幅度維持在10%以上的水平。2017年,中國餐飲收入達3.96萬億。2018年上半年增幅出現小幅下滑,達到9.9%。餐飲業在國民消費中的地位2015年開始,餐飲業保持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發展。2017年,餐飲業在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達到10.8%。餐飲業門店數量全國餐飲門店數量經過2016年的上漲后在2017年出現下降。截至2017年底為566.6萬家
近幾年,中國餐飲業保持穩定增長,年增長幅度維持在10%以上的水平。2017年,中國餐飲收入達3.96萬億。
2018年上半年增幅出現小幅下滑,達到9.9%。
2015年開始,餐飲業保持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發展。2017年,餐飲業在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達到10.8%。全國餐飲門店數量經過2016年的上漲后在2017年出現下降。截至2017年底為566.6萬家。
全國餐飲門店以中式快餐和中式正餐為主,合計占比達到78%。主力消費人群消費呈現以下趨勢:1.個性化消費
從買“大眾的”到買“小眾的”,從買“商品”到買“服務”。
2.注重品質
線上消費中端及以上價格產品的人群,占整體七成且增速快于平均。
3.享受即時服務
希望需求能夠隨時得到快速的響應,不希望等待和浪費時間。
4.社交、娛樂化
曬圖成為社交網絡的重要勢力,網紅店扛起了積攢的大旗。
5.時間碎片化
因為需求多元化以后其工作生活所呈現出的零碎時間段。
6.重體驗
產品使用、表演性消費以及情緒和感覺三個因素對整個消費體驗的影響。
7.移動網絡購物
移動端隨時隨地、碎片化、高互動等特征使購物受時間空間限制更小。
8.品牌忠實度低
品牌標簽正在被弱化,更注重產品品質本身。
面臨主力消費人群消費趨勢的變化,餐飲業催生一些新的發展趨勢,主要包括混合業態、外賣和網紅店。各省的餐飲規模主要受到人口和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。2017年,TOP3省份為廣東、山東和江蘇,規模均超過3,000億元。
增長最快的省份為云南、河北和湖北,增幅超過15%。
2017年,餐飲門店的分布相對集中在東南沿海區域。TOP3省份為廣東、江蘇和山東,餐廳數量均超過40萬家。2017年,一二三線城市餐廳數量呈下降趨勢,四五線城市處于增長狀態。細分品類中,中式快餐、西式正餐和西式快餐在四五線城市出現較大幅度上漲,輕餐廳也在四五線城市稍有上漲。
按照餐飲店的特點,辰智科技將餐飲業細分為八個品類,包括中式正餐、中式快餐、西式正餐、西式快餐、火鍋、輕餐廳、亞洲美食和團膳。辰智科技商業魅力評價模型顯示:2017年各餐飲品類開店率中,中式快餐最高,中式正餐最低。而2017年各餐飲品類關店率中,火鍋最高,西式快餐最低。中式快餐top10推薦菜分別是:牛肉面、餃子、餛飩、手工面、排骨飯、牛肉飯、鹵肉飯、包子、黃燜雞米飯、生煎。中式正餐top10推薦菜分別是:酸菜魚、剁椒魚頭、回鍋肉、烤魚、烤鴨、水煮魚、紅燒肉、宮保雞丁、魚香肉絲、尖椒肉絲。火鍋top10推薦菜分別是:招牌龍蝦冬陰功鍋、麻辣羅宋鍋、深?;z濃湯雞鍋、花膠雞鍋、金湯魚翅花膠鍋、美蛙牛油鴛鴦鍋、黑胡椒豬肚鴨架鍋、特色魚羊鮮鍋、招牌斑魚火鍋、面包豆腐鍋。為了能夠順暢的解讀本次研究成果,我們將食客的消費行為及相關因素和指標進行研究與重構,完成食客消費場景的呈現,這些消費場景主要包括就餐時間、就餐場合、餐廳選擇、菜品選擇、餐廳評價。餐飲食客以午餐和晚餐就餐為主,分別占比47.7%和52.3%。工作日更多選擇午餐,周末更多選擇晚餐。從一周就餐時間變化來看,周一到周六就餐基本成上升趨勢,周六達到高峰。
餐飲食客就餐場景主要聚焦在日常就餐和朋友聚餐,分別占比52.2%和21.3%,家庭聚會的比例次之,達11.9%。25~34年齡段的食客朋友聚餐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。中式正餐、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是餐飲食客的主要選擇,分別占比為40.6%、26.8%、21.5%。中等收入食客對中式正餐、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都較為偏愛。烹飪方式方面,食客較為偏好燴/燒/燉/燜/煨/煮、炒/爆和煎/炸。食材方面,食客較為偏好畜肉類、薯類/淀粉類和禽肉類。“菜品口味好”、“性價比高”和“食材新鮮”是食客最為滿意的三大因素。“環境嘈雜”、“沒有包廂/包廂太少”和“等位時間長”則是導致食客不滿意的前三大因素。